索 引 号: | 000014349/2024-830434 | 是否有效: | |
发布机构: | 发文日期: | ||
名 称: | 安顺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公开征求《安顺市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5年)》意见的函 | ||
文 号: |
各有关单位:
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的双重作用,有效利用专利的权益纽带和信息链接功能,着力打通专利转化运用的关键堵点,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局草拟了《安顺市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5年)》(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建议。请于2024年7月10日前将修改意见建议反馈至安顺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科邮箱aszscqk@163.com,联系电话:0851-33284745。
附件:《安顺市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5年)》(征求意见稿)
2024年6月17日
附件:
安顺市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5年)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国办发〔2023〕37号)、《省质量强省和知识产权强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贵州省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议案(2023-2025年)〉的通知》(黔质量办发〔2023〕4号)安排部署,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结合安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聚焦“两城三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的双重作用,有效利用专利的权益纽带和信息链接功能,着力打通专利转化运用的关键堵点,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切实将专利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力争到2025年,在提升专利质量的基础上推动专利转化运用迈上新台阶。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或许可数量明显提高;制造企业专利转化率达到60%以上;累计培育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省级以上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0家以上;创新推动知识产权保险实现“零突破”。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专利质量,夯实专利转化运用基础
1.突出专利质量目标导向。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在涉及专利的考核中,要突出专利质量和转化运用的导向,避免设置专利申请量约束性指标,也不得将财政资助奖励政策与专利数量简单挂钩。在各级各类涉及专利指标的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企业认定、人才评价、职称评定等工作中,要将专利的转化效益作为重要评价标准,不得直接将专利数量作为主要约束条件。(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卫生健康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局、市知识产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扩大高价值专利增量。聚焦我市“两城三基地”建设,力争在航空产业、新型综合能源、绿色算力、医药及旅游食品等重点产业,推动建立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产学研服用相结合的高价值核心专利培育中心,加强原创性技术、引领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推进高价值专利前瞻性挖掘和布局。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按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开展知识产权订单式研发,协同推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专利产出的良性互动,增加发明专利产出数量。(责任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国资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3.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依托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构建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基础库。各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对本单位已获授权的存量专利进行全面盘点,采取发明人自评、所在单位集中评价等方式,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应用场景、产业化前景等因素,筛选出市场需求潜力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专利,在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上,按照转让、许可、自行应用或产业化等不同方式标注转化意愿,同时对已实施专利的情况进行标注。推动高校和应用型科研机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存量专利筛选评价、供需对接、推广应用、跟踪反馈机制。由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组织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专利,基于企业对专利产业化前景评价、专利技术改进需求和产学研合作意愿的反馈情况,有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按产业细分领域向企业匹配推送,促成供需对接。(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知识产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4.提升专利文本质量。鼓励建设专利代理机构,支持外地专利代理机构在安设立分支机构,发展壮大专利代理机构规模,鼓励专利代理机构提质增效,助力发明专利产出。引导专利代理机构落实专利申请前置评审和专利质量管控制度,提高专利申请文件撰写质量。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加快实施以市场化前景分析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提高专利产业化运用效率。(责任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打通关键堵点,提升专利转化运用效益
1.丰富专利转化资源。市知识产权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边盘点、边推广、边转化”的要求,同步开展企业评价和专家入库工作,积极鼓励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有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在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上进行注册,推荐懂技术、懂产品、懂市场的专家入库。组织库内相关专家对高校和科研机构入库专利的产业化前景、技术改进需求和产学研合作意愿等进行评价或评估,丰富专利转化资源。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以购买服务方式依托第三方成果评价机构对存量专利进行评估定价。(责任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局)
2.推动专利落地转化。各级行业主管部门会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研究制定本行业领域专利推广清单,积极调动各类资源,组织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对接和产业化合作。鼓励和支持专利权人通过自行实施、合作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作价入股、质押融资等方式转化运用专利。指导企业申报和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积极参加国家、省专利奖评选表彰活动,着力提升专利产业化水平。引导广大中小企业牢固树立“专利没有转化运用就是无用”的意识,开展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打造一批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引导企业在其上市销售的专利产品上规范标注专利信息,切实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借助大连国际专利交易会、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广交会等专业展会平台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扩大产业规模和效益,加快形成市场优势。(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卫生健康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局、市知识产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3.培育推广专利密集型产品。依托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认定平台衡量专利转化实施基础依据的功能,以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规上企业等科技型企业为重点,全面开展专利产品备案与认定。围绕专利在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中的实际贡献,依照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国际标准,积极培育并推广专利密集型产品。(责任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4.推进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充分发挥金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拓宽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大知识产权融资信贷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模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办理试点。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金融机构在知识产权保险、信用担保等方面加强合作,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知识产权转化的作用。(责任单位:市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安顺分行、安顺证监局、市知识产权局、市科技局)
(三)强化支撑保障,激发专利转化运用活力
1.健全高校、科研机构专利转化运用激励机制。加快建立激发创新活力、知识价值导向、管理规范有效、保障激励兼顾的薪酬制度。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选择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建立完善内部协同流程及相关配套审核机制,合理约定权利归属与收益分配,健全专利转化的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指导高校、科研机构修订完善相应考核评价指标和科研奖励政策,形成专利转化相关方利益捆绑、长期激励机制。对于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形成的专利,授权超过5年没有实施且无正当理由的,国家可以无偿实施,也可许可他人有偿实施或无偿实施。全面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对达成并备案的专利开放许可,依法依规予以技术合同登记认定。(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知识产权局)
2.发挥企业专利转化运用主力军作用。重点围绕我市“3332”奋斗目标和“三中心九园区三基地”建设,聚焦创新主体技术问题和专利技术需求,支持科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联合开展订单式定向研发转化,引导高校、科研机构提供精准对接和服务,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全面推行企业知识产权合规管理国家标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增强“使用知识产权要付费、侵犯知识产权要赔偿”的诚信守法经营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专利转化运用中的商业秘密信息保护,加强专利导航、分析预警和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侵权防范和应对机制。鼓励企业实施创新过程知识产权管理国际标准试点工作,力争实现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覆盖,全面提升创新主体专利转化运用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
3.健全专利转化运营服务网络。加快构建以市技术转移中心为引导,县(区)、高新区技术转移机构为支撑的“1+N”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支持技术经纪(经理)人全程参与专利转化,帮助高校、科研机构提高专利转化效率和成功率。进一步发挥专利在技术转移活动中的“产权”保障作用,大幅提高专利转让许可金额在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中的比重。(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4.加强专利转化运用人才培养。聚焦贵州航空产业城建设等重点领域,加大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引进力度,推动重点领域人才大汇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引入首席科学家,加大企业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力度,着力构建一个顶尖专家团队支撑一个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格局,推进高价值发明专利创造和运用。持续推进高校航空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订单式培养航空产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坚持党对专利转化运用工作的全面领导,将专利转化运用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完善相关激励政策,落实好专项行动各项任务。(责任单位:有关成员单位及相关单位)(成员单位指安顺市知识产权办公会议成员单位,相关单位指其它涉及此项工作的非成员单位)
(二)加大资金支持。完善市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资助管理办法,落实好市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重点向支持专利转化运用倾斜的资助政策。各县(区)要加大专利转化运用投入保障,引导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带动社会资本投向专利转化运用。(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强化跟踪问效。各县(区)、各部门要针对专利产业化项目中产生的高价值专利和转化效益高的企业等,做好跟踪监测、分类统计和总结上报工作。(责任单位:有关成员单位及相关单位)
(四)营造良好环境。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健全便民利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实现各类知识产权业务“一网通办”和“一站式”服务。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加强对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的宣传引导和经验总结,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专利转化运用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有关成员单位及相关单位)